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观点(过秦论高中语文必修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观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观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秦论选择性必修原文?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原文如下:
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形,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以窥视周室,有席卷天下、征服***、囊括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个时候,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轻易地取得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过秦论》的内容,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语文老师。
贾谊的过秦论对今天有何意义?
《过秦论》在今天可以作为历史参照,从中吸取教训,避免过失的发生。
《过秦论》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过秦论》该篇之所以气盛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议论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
用叙事来议论,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意义:
1.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贾谊的《过秦论》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文章之中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治国理政方针进行了深刻分析,这对于我们研究儒家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贾谊所倡导的仁政爱民思想,也能够使学生沐浴在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的阳光之中,感受到这种文化内涵的睿智和庞大的生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学生的这种民本思想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处,更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2023年安徽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文言文(32篇)
一、必修(10篇)
1、《论语》
2、《劝学》(《荀子》)
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5、《师说》(韩愈)
6、《阿房宫赋》(杜牧)
7、《六国论》(苏洵)
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赤壁赋》(苏轼)
10、《项脊轩志》(归有光)
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3、过秦论(上)(贾谊)
4、《礼运》(《礼记》)
5、《陈情表》(李密)
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9、《石钟山记》(苏轼)
10、《登泰山记》(姚鼐)
诗词曲(40 首)
1、《静女》(《诗经》)
2、《无衣》(《诗经》)
3、《离骚》(屈原)
4、《涉江***芙蓉》(《古诗十九首》)
5、《短歌行》(曹操)
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9、《山居秋暝》(王维)
10、《蜀道难》(李白)
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12、《将进酒》(李白)
13、《燕歌行》(高适)
14、《蜀相》(杜甫)
15、《客至》(杜甫)
16、《登高》(杜甫)
17、《登岳阳楼》(杜甫)
18、《琵琶行》(白居易)
19、《李凭箜篌引》(李贺)
20、《菩萨蛮》(温庭筠)
21、《锦瑟》(李商隐)
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23、《望海潮》(柳永)
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7、《登快阁》(黄庭坚)
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0、《声声慢》(李清照)
31、《书愤》(陆游)
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9、《长亭送别》(王实甫)
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观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观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ssnss.com/post/60672.html